当前位置: 首页 > 全面依法治市 > 法治南通

海门“三聚三建三提升”推进援法议事全覆盖

来源: 海门区委依治办 发布时间:2022-08-04 字体:[ ]

近年来,南通市海门区凝聚法治建设合力,通过党建引领,聚焦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务、公众利益、公益事业,围绕老百姓的操心事、烦心事、揪心事,做到协商于民、协商为民,推动“援法议事”融入基层、融入群众,更加高效解决群众诉求,不断夯实基层法治根基,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保驾护航。

聚焦党建引领,搭建议事协商平台,提升援法议事深度。坚持谋划布局,抓住“关键少数”,组织普法讲师团为“两委”干部开展法治培训,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,进一步提升基层干部队伍运用法治思维、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。由法律顾问帮助起草、修改完善、审核把关村规民约,发挥村规民约在乡村治理中的重要作用,形成和谐友善、文明守法的良好风尚。多次召开援法议事推进会,从场所、标识、活动等多方面推动援法议事全覆盖。坚持示范引领,充分挖掘各村特色,打造亮点纷呈、各具特点的“援法议事范例”,形成援法议事一镇一品。解放西路社区通过援法议事民主化、解决问题快速化、入户调研常态化、协商成效显著化、群众评价口碑化建立了“党建引领、崇法善治”的社区治理新模式。余东镇富民村以“一刻钟党建服务圈”为契机,以“有事好商量”为平台,推进“惠民、富民、为民、育民”的援法议事活动。坚持因势利导,全区各村(居)利用自身资源,搭建“党建小场心”“老兵工作室”“杨大姐工作站”等援法议事平台,成为村(居)民协商议事的“充电站”“法治图书角”“法治驿站”。常乐镇党委将综治网格和党建网格实行并网融合,在25个村居89个综治网格内试点建设“党建小场心”。依托小场心,网格内党员、干部充分发挥教育引导和先锋模范作用,零距离深入基层传党情、察民意、调纠纷、办实事,“党建小场心”成为了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“连心桥”和传播党的声音的“信息站”。目前,该镇已建成“党建小场心”100多个,今年以来共计开展大大小小的活动上千场,解决群众关系的问题300多件,全镇治安案件同比下降28.93%,重大矛盾发生率同比下降40%。

聚焦民生实事,创建法惠民生品牌,提升援法议事力度。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,推行“公共法律服务+网格”模式,以全区969个综合网格为骨架,构建覆盖全域的法律服务网,组织法律明白人、村居法律顾问、人民调解员、普法志愿者等进入网格,围绕农村生产生活需求,提供面对面、心贴心、实打实的法律服务。健全矛盾纠纷化解机制,充分发挥“网格+调解”优势,每个网格为一个调解小组,配备一名纠纷信息员,逐步建成“调解委员会——调解小组——纠纷信息员”三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机制,最大限度维护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。截至目前,全区290个村(居)均建立调委会,配备1369名调解员,有效促进乡村和谐。创新法治宣传教育形式,鼓励“法之韵”“百合”等具有海门特色的法治艺术团创作群众喜闻乐见的法治文化作品;深入挖掘张謇法治理念、海门法治故事,按照“一镇一品牌,一村一特色”的要求,加速推进基层法治文化阵地“村村有、村村优”工程;以“法律书籍进书屋、法治宣传进农村、法律文化进农家”为工作目标,因地制宜设置法治图书角,掀起全民学法用法新热潮。截至目前,建成法治文化示范点42个、省级“民主法治示范村(社区)”134个,“幸福海门·法伴你我”品牌享誉全省。

聚焦基层治理,构建“三治”融合体系,提升援法议事温度。自治为先,厚积“法润民心”之势。不断丰富村民自治新路径,探索形成了村民自治“1234”工作法,即融入一个红色基因,建立村民小组议事会、村民自治理事会两项议事机制,明确矛盾调解的“老娘舅”、平安稳定的“守护员”、农村群众的“服务员”三大职责要求,推行“微组织”“微信群”“微服务”“微文化”四种微治形式,引领基层群众依法自治管理,目前城乡基层“援法议事”场所、标识、活动覆盖率已达100%。法治为本,密织“法促民和”之网。建立健全区、镇、村三级法律服务网络。“12348”法律咨询服务热线24小时为群众提供精准服务。推进全区11个镇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和290个村级司法行政服务站标准化建设,在区镇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设立了公证、法援、仲裁等协办点。全区所有村居均配备专业法律顾问,利用“法润民生微信群”开展不间断的法治宣传和法律咨询。德治为魂,凸显“德法融合”之效。推动德治工程融入乡村治理体系,社会文明程度指数和公民道德指数均位居全省前列。探索道德银行和志愿服务超市建设,常态化开展“最美海门人”“文明家庭”“最美家庭”寻访活动。建立道德评议会、红白理事会、村民议事会和禁赌禁毒会等“四会”组织,遏制陈规陋习,推进移风易俗,深入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全国试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