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全面依法治市 > 法治南通

崇川:“加减乘除法”激发援法议事效能

来源: 崇川区委依治办 发布时间:2022-07-18 字体:[ ]

今年以来,崇川区紧盯“援法议事”全覆盖目标,持续发力,用好“加减乘除法”,不断提升运用法治思维、法治方式对群众自治事项进行协商及办理的水平,切实将“援法议事”融入到基层治理各项工作中,多措并举推进“援法议事”走深走实。

加快速度搭平台

固定场所亮出来。将“援法议事”活动开展与各类阵地相结合,在现有法治长廊、法治游园、“有事好商量”协商议事室等场所的基础上融入“援法议事”元素,作为开展“援法议事”活动的主要场所。移动“摊位”摆出来。在推进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,辖区虹桥街道、和平桥街道、任港街道等因地制宜创新“援法议事”新模式,将“议事会”从会议室搬到了施工现场,让居民深度参与公共事务决策全过程。线上同步“火”起来。充分考虑忙于工作的年轻人和行动不便的特殊人群需求,通过村居法润民生群,主动收集议题的同时主导发布议题,加强互动交流,定期组织线上议事活动,回应基层群众的呼声,帮助解决困难问题。

减少外因组队伍

乡音传法音,议事“接地气”。身在“家园”,乡音绕梁,基层群众习惯用乡音将“烦心事”“麻烦事”说出来,辖区唐闸镇街道、幸福街道、陈桥街道等拆迁安置小区较多的街道,用南通方言讲法律,而在外来人口相对集中的小区,又创新组建徐州、安徽“乡音”援法议事队,让身边人用家乡话讲身边事。新意释法意,议事“聚人气”。法律法规条文较为艰深难懂,用法言法语解释说明很难在基层群众面前“吃得开”,一批退休的老政法发挥余热,把深奥的法律术语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,让法律润物细无声般走进群众心坎。智治促法治,议事“有底气”。在选优配强“援法议事”人才方面,严格把好遴选关,将老党员、老教师、老干部、老专家、老模范及专职网格员、法律明白人、人民调解员等吸纳进来,建立议事平台“人才库”,同时鼓励村居法律顾问参与到“援法议事”活动中,壮大“援法议事”法治力量。

乘势而上塑品牌

党建+法治。辖区秦灶街道民安社区依托社区“大党委”,凝聚各方专业力量,成立“大党委”议事团,探索“党建引领+社区治理”新模式。苏阳社区“五色in阳”议事法,根据议题内容的轻重缓急分为五个颜色,居民生活中的棘手问题得到有效解决。网格+法治。辖区天生港镇街道在龙潭村试点推出“晴雨表”项目。每个网格设置“晴雨表”,居民可以将问题写下,网格员每日收集,提交到村委会,组织开展“援法议事”活动,真正实现“雨过天晴”。邻里+法治。辖区新城桥街道朝晖社区“四方议事团”由物业公司、业委会、社区律师、“邻里”理事长等组成,通过多方恳谈“出主意”、多方协商“达共识”、居民表决“说了算”、效果好坏“大家评”,构成协商议事的闭环管理,有效提升社区居民的法治参与感、获得感和满意度。

除去矛盾促和谐

法治护航,行稳致远。崇川区本着“以法明理”的理念,突出“和”主题,通过“八步三单”规范议事流程,搭建起群众与村居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,让群众知情有渠道、参与有平台、监督有手段。以民为本,议事为民。充分发挥“援法议事”作用,有效扩大基层民主自治,提高为民服务水平,形成“党建先锋引领、专业力量参与、有事大家议、众人议众事”的良好氛围,让村居“大家庭”在处理“家务事”时,因法治护航,而更有底气。同向同行,乡风文明。协商议事是宣传政策、释疑增信、理顺情绪、化解矛盾的过程,整个过程都由法治把关,全程“守护”,从而使群众自治既有活力又符合法律法规。

崇川区在开展“援法议事”工作中,坚持遵循“援法宣传、议事解纷”的工作思路,进一步完善民主协商、社会协同、公众参与、法治保障的基层治理体系,持续推动“法律人”在议事工作中有更高的“出勤率”和“出镜率”,创新总结了“工地议”“视频议”“小院议”“红亭议”等形式,“邻聚力议事汇”“四维邻里援法议事联盟”等品牌应运而生。今年以来开展各类“援法议事”活动170余次,有效化解优化公共服务、环境整治提升、征地搬迁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,逐步构建“群众自治圈”“小区共治圈”“社会法治圈”。